作者:贺宝林(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曲剧《鲁镇》由剧作家陈涌泉编剧、导演张曼君执导、戏曲演员李晶花领衔主演,于日前在国家大剧院演出。2021年,该剧在郑州首演时,仅主演后台的一段换装视频点击量就突破1亿人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剧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而作,是陈涌泉继曲剧《阿Q与孔乙己》、豫剧《风雨故园》之后,推出的“新文学传统三部曲”的第三部,为经典改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经典改编是戏曲创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很多传世之作皆由经典改编而成。鲁迅的很多作品都堪称经典,为后世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鲁镇》的创作者抱着一颗敬畏之心,去阐释鲁迅作品中的崇高主题和丰富思想,从而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鲁迅的深刻和伟大。


(资料图)

《鲁镇》借看似疯癫实则清醒的狂人之口,将鲁迅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巧妙地转化为舞台语言,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该剧充分展现了鲁迅的战斗情怀和批判精神,将其作品“匕首投枪”的文化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再现了鲁迅伟岸的人格、独到的眼光和深邃的思想。该剧在回归鲁迅精神的同时,又对经典进行了深入开掘。主创巧妙地将鲁迅众多作品中的场景浓缩在一起,让作品中的人物展开时空对话,用舞台语言诠释了鲁迅作品的永恒主题。

舞台的写意性、虚拟性是中国戏曲区别于西方戏剧的重要特征,成功的戏曲作品无一不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鲁镇》的舞台样式和风格完全按照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进行设计,从剧本的文学精神出发,从剧种的艺术特性出发,从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出发,追求舞台的空灵简约和诗意呈现,将戏曲独有的程式化表演,化入故事情节的推进与矛盾悬念的设置之中,化入人物的性格塑造与情感的表达之中。次第打开的门窗,重重套叠的围墙,加上灰色的基调、昏暗的灯光,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舞台空间。那高大的木制道具、空无一物的舞台背景,与鲁迅作品所呈现的文学气象、所表达的主题高度匹配。

《鲁镇》由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药》《明天》《风波》《头发的故事》等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的人物如狂人、祥林嫂、孔乙己、阿Q、华老栓、九斤老太、N先生等悉数登场。全剧以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为主线,采用多线交织、虚实结合的手法,狂人的执着、鲁定平的反叛、鲁四爷的保守、祥林嫂的无助、贺老六的悲苦等环环相扣。该剧将这些人物置于不同的层次之中,他们当中有麻木者,有觉醒者,有革命者,构成一组立体的人物群像,从而将鲁迅的众多作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鲁迅作为一名敢于冲锋陷阵的“战士”,他最宝贵的品质就是批判。《鲁镇》弘扬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剧中的狂人既是故事情节的参与者,又是鲁迅思想的讲述者,同时还是作者的代言人。剧中狂人的语言一部分来自鲁迅小说中的经典语句,一部分是主创人员重新赋予他的,从而让狂人更具有现代感。

《鲁镇》很好地坚守了戏剧的文学传统。鲁迅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糟粕进行无情批判;又极力唤醒民族意识里的自豪与自信,寻求民族的独立性。剧中的狂人是一个觉醒者,也是一个呐喊者,他说的话饱含哲理。包括他对鲁定平的劝说提醒,对祥林嫂的出手相救,对刽子手的讽刺忠告,以及最后内心愿望的表达:要去一个空气清新、人人相亲相爱的地方……这一切都是在鼓励人们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

剧中鲁定平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该剧主创对鲁迅“唤醒意识”的继承。鲁定平是创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虽然这个人物在剧中戏份很少,却为作品赋予了新的理想,他就是隐藏在地平线下的一缕曙光,就是整个灰暗舞台上的一盏明灯,他的牺牲敲响了社会变革的钟声。剧中还有一些改编,如祥林嫂被鲁四老爷赶走后对苍天大地的质问等情节设置,有助于体现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

《鲁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改编经典难成经典”的怪圈,为鲁迅作品的戏曲改编提供了经验。该剧的成功表明,由改编经典到再创经典,不是简单地重复经典作品的内容和情节,也不是对经典进行肆意解构和颠覆,而应该在吸取经典精华的基础上,重新激活经典对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赋予经典新的精神高度和人文内涵。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1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