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来应对经济社会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改造提升280万亩,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等粮食生产核心区集中连片建设4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400亿斤以上。加强粮食储备调控,打造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实施绿色储粮工程,建设一批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公铁水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建设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和跨省粮食物流通道。


(资料图片)

二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全省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牛饲养量达到700万头,奶类产量达到230万吨,培育40个肉羊大县,羊饲养量达到4800万只。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蔬菜大县建设一批工厂化育苗基地和生产示范园区,设施蔬菜发展到410万亩,建立食用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食用菌发展到180万吨,设施水产发展到7万吨。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以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为重点,加快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是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重点推进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粮食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研发大马力智能拖拉机、多功能高效联合收割机和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等适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四是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加快绿色食品业做强做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加快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动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加快升级,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产业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

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批发零售、医疗保健、文化演出、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开展休闲康养基地建设行动,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以“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经济强县,加快全省创新型县(市)建设,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全面提升县域创新能力。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农高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

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

六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民技能增收。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一县一业”“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将地方特色小品种发展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促进农民经营增收。积极挖掘农业农村资源要素价值,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农民财产增收。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持续深化省际劳务协作机制,与劳务需求大省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对接关系,推动农民工赴省外务工就业,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七是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包括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扎实做好乡村建设示范创建等6个方面。

八是加快建设现代水网体系。包括坚持水网规划引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统筹推进“五水综改”等。

九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